藏傳佛教簡史

Image

西藏位於我國西南邊陲,與尼泊爾、印度毗鄰,佛教傳入西藏之初,不斷地遭受原始苯教的極力排斥,經過長時間的衝突、融和,無形中也加入了苯教一些神祇和宗教儀式,使西藏佛教更增添地方民族色彩。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

 

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

松贊干布(604年-649年Songzain Gambo)

他是吐蕃王朝按照藏族傳統的第33任贊普,也是立國之君。他派大臣吞彌·桑布扎(thon-mi sam-bho-Ta)到印度求經,並創製藏文,翻譯佛經。

於公元641年(貞觀15年)迎娶尼泊爾的赤尊公主(註解一),公主帶著佛經及佛像進入西藏,成為佛教輸入西藏的開始。同年,再迎娶文成公主(註解二),唐王亦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並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文成公主入藏後,使得佛教在吐蕃廣泛傳播,貢獻良多。

松贊干布為赤尊公主與文成公主,修建了大昭寺與小昭寺,安放她們帶來的佛像,並且開始了布達拉宮的興建。

松贊干布亦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傳說他出生三十二種相好,頭上更有一尊阿彌陀佛像。他的妻子赤尊公主被認為是綠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則為白度母的化身。

 

赤德祖贊(698年-755年),吐蕃第36任贊普(即藏王)

在位期間迎娶了唐朝金城公主。松贊干布去世後,西藏苯教勢力重起,至金城公主入藏,由於她篤信佛教,在其影響下,赤德祖贊開始放棄苯教而信奉佛教,迎請漢僧並組織翻譯佛經,赤德祖贊在一次主持佛教與苯教進行辯論之後,他宣布苯教落敗,佛教成為吐蕃的國教。同時遣人赴印度等地修習佛學、取佛經,並建五座神殿以存佛典,還引唐醫藥、歷算等入吐蕃。

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致力於佛教在西藏的傳播,擴建廟宇,修造佛塔,制定了供養祭祀儀軌,修繕佛像佛廟,貢獻菲淺。

 

藏王赤松德贊(Khrisron lde brtsan 742年-797年)第37代贊普

父親是尺帶珠丹,母親為唐朝金城公主,十三歲時登基。在他任內,西藏國勢極盛,為藏傳佛教的重要人物,他與第33任贊普松贊干布、第41任贊普赤祖德贊,被稱為西藏史上最偉大的三位君主。晚年他將政權交付給其子之後,出家修行。

二十歲時,派重臣巴塞襄去尼泊爾禮請「中觀瑜伽行派」的創立人寂護大師到西藏傳法,寂護大師出身於孟加拉地區的王族,是一位著名的那爛陀學者,也是「隨瑜伽行中觀派」的主要建立者。

西元794年寂護大師接受了七位西藏貴族的請求,授予他們出家戒成立僧團,史稱「預試七人」或「七覺士」〈Sad mi drug〉,建立了最初的藏傳佛教僧團,是西藏前弘期最重要的殿基者之一。

後來,西藏的佛教傳法活動引起了西藏原始教派苯教的支持者和舊有貴族的不滿,又逢發生嚴重天災瘟疫等,不滿者便藉口這是因為佛教傳入觸怒了當地神明所致。藏王受壓下,只好先讓寂護大師返回尼泊爾。寂護大師建議藏王邀請精通密法的蓮華生大師入藏。藏王親至烏仗那地區迎請蓮華生大師入藏,蓮師展現大神通力,降伏了當地神祇和苯教修行者,並為建築寺廟的地基灑淨,讓它順利動工,後來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廟:桑耶寺。

寂護大師獲藏王邀請再度返藏,與苯教支持者展開了數次辯論,破了他們的各項論點,由此,佛教信仰在寂護大師與蓮華生大師協力合作之下,開始流行於西藏地區。此一時期稱為前弘期。

桑耶寺建成後,寂護大師以此為基地,傳揚佛教。由於西藏地區僧侶學養不足,對佛教又有許多誤解,建議藏王派人至印度那爛陀寺求學,學習梵文,並將佛教經典譯成藏文。他在桑耶寺住持了十三年,最後在西藏入滅。

 

朗達瑪(815年-842年Gldarma)

他是赞普墀德松赞和没庐氏墀姆勒王后所生之子。吐蕃最後一位贊普。

朗達瑪在位期間,在信奉苯教的貴族擁護下,對佛教採取禁絕措施,史稱「朗達瑪滅佛」,佛教徒視其為牛魔王再世,故稱其為「朗達瑪」(「朗」意為牛)。他所行的政策對藏傳佛教的打擊十分沉重,使佛教活動沉寂了一百三十多年(公元842-978年),是西藏佛教史上的「黑暗時代」,歷史更以此為界,將之前的佛教發展稱為「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

842年,朗達瑪被佛教僧人拉隆·貝吉多傑(蓮華生25弟子之一)刺殺。其死後,俄松、乞離胡二子相互爭位,吐蕃分裂。

 

十一世紀時(1042年)佛教在西藏再次興起

古格王朝智光王邀請印度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尊者入藏,尊者重新建立了藏傳佛教僧團,闡明了佛教根本教義及重申戒律,開創「噶當派」,對西藏後弘期佛教貢獻很大。與此同時,藏族比丘仁欽桑波,寶賢等亦翻譯了很多的經論。

此後,印度佛教亦處於變亂時期,1203年印度比哈爾邦省的佛教各大寺廟,如那爛陀寺、超岩寺等,被入侵軍全部毀壞,因此,各印度寺廟的學者很多都來到西藏,外來佛教文化與西藏本土文化進一步的融和,印度佛教中的顯密教義多已傳入,傳譯事業因而很盛,藏文大藏經《甘珠爾》與《丹珠爾》的結集編印完成,其中近六千部中絕大多數是直接由梵文翻譯的,少數是從漢文轉譯的。因此,印度後期佛教的論著保存在藏文藏經裡的,極為豐富。尤其是因明、聲明、醫方明等論著數量龐大,又寺院經濟發達,寺廟成為佛學研究中心,對西藏佛教的確立和發展非常重要。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

 

註解一: 赤尊公主(梵文名:Bhrkuti,-649年)出身尼泊爾塔庫里王朝,父親名為鴦輸伐摩。當時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國勢強盛,鴦輸伐摩王為了求取邊境和平,於貞觀15年(641年),將他的女兒尺尊公主遠下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赤尊公主帶著佛經及佛像進入西藏,成為佛教輸入西藏的開始。公主攜帶至西藏的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銅製彌勒佛像一起供奉在大昭寺,在西元八世紀時,這兩尊佛像被移至小昭寺。

因為瘟疫流行,據說松贊干布與尺尊公主在西元649年過世,松贊干布死後,成為一道光芒,進入大昭寺的木製佛像之中。

 

註解二:文成公主(623年-680年11月1日),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親吐蕃。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第二位皇后,為迎娶公主,他在邏些(西藏拉薩)西北海拔3700公尺的紅山上興建布達拉宮。唐王則封他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貞觀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釋迦牟尼像、珍寶、經書、經典360卷等作為嫁妝。文成公主帶至西藏的佛像,供奉在小昭寺。至西元八世紀時,被移至大昭寺,直到文化大革命時遭到紅衛兵破壞。公主對其丈夫松贊干布的影響使佛教在吐蕃廣泛傳播,貢獻良多。

幾件流傳迄今的故事有:文成公主不喜歡吐蕃人「赭面」(以紅顏料塗面),松贊干布立刻廢除這項習俗。而受到公主影響,松贊干布「漸慕華風」,遣貴族子弟赴長安學習詩書。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在邏些城病逝,吐蕃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祭奠。

 

註解三:金城公主(則天聖歷元年(698)前後—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李姓,唐宗女,和親公主之一。生父為嗣雍王李守禮(672—741),養父為中宗皇帝(656—710)。

步曾祖姑文成公主之後塵,出嫁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即尺帶珠丹,松贊干布玄孫,698—755),傳說是嗣子赤松德贊的生母,存疑。金城公主在吐蕃三十年,為唐蕃稱為甥舅宿親,「和同為一家」(見赤德祖贊上玄宗皇帝表)維繫紐帶,貢獻菲淺。

關於我們

本中心名為SUKHAVATI KENDRA DHARMA FOUNDATION乃是由第十七世大寶

法王噶瑪巴泰耶多傑陛下所親賜之名,即是「極樂淨土」之意;首先,法王希望本中心是能夠幫助信眾獲得殊勝佛法之處,因此我們將引介「顯」、「密」乃至「上座部」等各宗各派之具德法師,至本中心為信眾詮繹佛法。......了解更多

相關連結

聯絡我們

 +852 8208 1599
 becky@sukhakendra.org
 +852 6795 7385
 Becky-Hello
 香港北角渣華道196-202號嘉富中心1字樓4室
Rm. 4, 1/F. Kar Fu Bldg. 196-202 Java Rd. North Point, HK